有这样一则真实的故事:闵阿姨,喜欢越剧,是一名轻灵动人的丰腴女子。7年前,闵阿姨在体检中,被查出患有糖尿病。因为对越剧的爱好,特别注重保养,担心胰岛素和口服降糖药物的副作用,选择了朋友推荐的保健品降糖治疗。多年来,闵阿姨有一个习惯,每逢夕阳西下,晚风轻拂的时候,就会来到美丽的人民公园,练上一嗓子。眼波流转,水袖飞扬,云步轻点中,唱不尽的款款深情。可是,最近两个月,闵阿姨发现自己视力每况愈下,眼波流转不再,更别说轻灵动人了。到医院一查,空腹血糖23mmol/L,糖尿病视网膜病变Ⅳ期,糖尿病肾病Ⅳ期,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这时,知性的闵阿姨傻眼了……
笔者作为一名内分泌专科的临床药师,多年深入临床,发现患者“迷信保健品,不吃降糖药”的现象非常普遍,在病房也目睹了许许多多这样的“闵阿姨”。感同身受着“闵阿姨们”的故事,总希望能赠予糖友们一双慧眼,让他们走出夸大宣传的广告,回归到正规的降糖治疗。
糖尿病,是一个需要终身监测及治疗的慢性病,一旦控制不力,高血糖带来的微血管和大血管并发症,将继发心脑血管疾病、脂代谢异常、失明、肾功能衰竭和截肢等并发症,严重危害人的健康和生命。目前,我国糖尿病的发病率是全球最高的国家之一,但糖尿病的公众知晓率和治疗率却非常低,系统规范的治疗方式更是凤毛麟角。在慢性病管理差强人意的现状下,很多无良商家趁虚而入,市场上降糖治疗的广告宣传可谓铺天盖地,降糖商品堪称琳琅满目。我们的糖尿病患者受到夸张广告的冲击,极易导致急功近利的心理,恨不能立马解除长期疾病困扰的苦楚,宁可相信夸大的广告宣传,也不愿服用降糖药,促发了不规范降糖治疗的诸多安全隐患。真可谓骑兵踩地雷,随时可能让糖友们人仰马翻。
(本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那么,面对市场上充斥的降糖治疗广告宣传和降糖商品,糖友们如何练就“火眼金睛”,在鱼目混杂中慧眼识珠呢?
首先,我们要学会识别这些商品究竟是药品还是保健品,这就要查看它们的批准文号。批准文号都是固定的,相当于人的身份证。药品的批准号格式是“国药准(试)字+字母+8位数字”。其中“药”代表是药品,这是最基本性质(与保健食品和医疗器械的区别),“准”字代表国家批准生产的药品,“试”代表国家批准试生产的药品。字母分别代表药品不同类别。我们糖尿病患者可以了解的是:化学药品使用字母“H”,中药使用字母“Z”,生物制品使用字母“S”,进口分包装药品使用字母“J”,经过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整顿的保健药品使用字母“B”。“国药准字B”号药品为具有治疗及保健作用的药品,无论是中药还是西药,如果临床证明没有*副作用,皆可申请“国药准字B”的批号,由于西药一般具有明显的*副作用,所以目前的“国药准字B”以中药多见。而保健品的批准号是:“国食健字”或“卫食健字”,两者都是国家正规保健食品的批号,只是审批年限和审批部门不同。截止年10月前,保健食品的审批是由原国家卫生部负责的,因此审批下来的批准文号是“卫食健字”。而年10月之后,保健食品的审批工作移交给了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负责,因此再审批的保健食品的批准文号是“国食健字”。保健品还有个非常独特的标识,蓝色的类似“锅盖”的图案,其下有“保健食品”4个字。
保健品一般都有广告的大肆宣扬,消费者需要为其买单,往往价格昂贵。更重要的是,保健品因为不是药品,一旦在糖尿病病程中长期服用,患者的疾病就得不到正规的治疗,且会在不知不觉中进展,逐渐导致慢性并发症,如视网膜、肾脏、神经、心脑血管等病变。糖尿病的这些慢性并发症是可以致残甚至致死的,预后都非常差。病情一旦发展到相对严重的程度,就如我们前面介绍的闵阿姨,就会很难恢复到原来的正常机能,就只能追悔莫及空悲切。因此,保健品不仅费钱,而且可能延误早期治疗的良机,最终给糖友们带来极大的伤害。
我们在练就慧眼,学会区分药品和保健品,并认清保健品的同时,更要学会辨别广告的真假。我国规定降糖药不准在大众媒体上做广告,因此这些广告要么是非法药品广告,要么不是药品,而是保健品或者食品。总之,都不是正规的降糖药品。
笔者希望每一位糖尿病患者在未来漫长的自我管理中,都能慧眼识别夸张宣传,明辨“健字号”不是药品,没有直接的降糖作用,不宜用于糖尿病治疗,医院接受专科化的规范治疗方案,从偏曲的轨道回归正规降糖药物治疗,优化您的糖尿病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