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药准字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藏医学的瑰宝探索药材的六味八性与十七效
TUhjnbcbe - 2025/5/15 17:49:00
北京中科中医院好不好 https://m-mip.39.net/woman/mipso_5154126.html

藏医学中,药材的六味、八性与十七效构成了一个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这一体系不仅深刻揭示了药材的内在特性,更为藏医临床治疗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撑和精准的用药指导。

藏药的六味

即甘、酸、苦、辛、咸、涩,各有其独特的作用。例如,甘味能增强体力,补气固本,改善肤色,舒胸开窍,生肌消渴,调节体温,并有助于赤巴的平衡;辛味则能温胃增温,健胃消积,镇静安眠,驱除肠胃寄生虫;咸味则可熄风镇静,消肿化积,消烦渴,增体力,生血液,调节赤巴和黄水,以及助产;而涩味则有助于通淋止泻,复苏开窍,荣润皮肤,以及驱除寄生虫。总的来说,甘、酸、咸、辛四味主要治疗隆病,苦、甘、涩三味则针对赤巴病,而辛、酸、咸三味则用于治疗培根病。此外,还有三化味的概念,即在服药后,药物在体内经吸收会使原有之味发生变化。例如,甘和咸可转化为甘味,辛、涩和苦可转化为苦味,而酸在体内吸收后仍保持酸味。因此,甘、苦、酸被合称为三化味。

藏药的八性

藏药的“八性”,即寒、热、轻、重、钝、锐、润、糙,构成了藏药理论的核心理念。这八种性质,犹如八把钥匙,能开启治疗不同疾病的大门。具体而言:

沉、腻二性主要针对以“糙、轻、寒、细、硬、晃”为特点的隆病。凉、钝二性则是对抗以“腻、热、锐、轻、臭、湿、泄”为表现的赤巴病的得力武器。轻、糙、热、锐四性则是治疗以“腻、凉、沉、钝、润、稳、粘”为特征的培根病的妙方。

此外,藏医学还强调药材与疾病的寒热属性需相互匹配,即用寒药治热病,用热药治寒病,以实现阴阳平衡,从而治愈疾病。

藏药的十七效

藏药的“十七效”,即药物对疾病的十七种不同治疗功效,涵盖了寒热、温凉、干稀、润糙、轻重、稳动、钝锐、柔燥等多个维度。具体而言:

土性强的药物,以其重、稳、柔、钝、润、干之效,能增强体质,有效抵抗隆病。水性强的药物,则能滋润身体,通过其稀、寒、重、钝、润、软、温、柔等多重功效,治疗赤巴病。火性强的药物,以热、锐、燥、轻、润、动之效,为身体注入热能,从而对抗培根病。

这十七种功效相互配合,如同十七把锋利的剑,能够精确地打击疾病的要害,为临床上各种病症的治疗提供有力支持。综上所述,“六味”“八性”与“十七效”构成了藏药学的深厚理论基础,不仅彰显了藏医学对药材性质的深刻理解,更为人类健康事业贡献了独特的智慧与力量。

藏医学,这一中华医学的重要分支,历经多年的沉淀与积累,已然成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璀璨明珠。它源自藏族原始宗教苯教医学,并广泛汲取了中华各民族医学及周边国家外医学的精髓。结合独特的藏区生存环境,藏医学逐步形成了自身独具一格的理论体系与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堪称世界高原医学的瑰宝。

在藏王赤松德赞的鼎力支持下,吐蕃迎来了医学的黄金时代。从汉地、天竺、大食等地,九位杰出的医学家被邀请至吐蕃宫廷,不仅为王室成员提供医疗保健服务,还致力于医学著作的翻译工作。赤松德赞更进一步,选拔了九名吐蕃青年前往学习,他们后来都成为了声名显赫的“吐蕃九大名医”。其中,宇妥·元丹贡布以其卓越的医学成就,编纂了藏医药发展史上的重要著作《四部医典》,成为藏医学史上的一座丰碑。

《四部医典》在藏医学史上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被誉为藏医学的“圣经”。这部经典由藏医医圣宇妥·元丹贡布历经20余载精心编撰而成,自成书以来,一直被历代藏医学家奉为学医的基石和行医的灯塔。其重要性,堪比汉地中医的《黄帝内经》。

藏药的药材来源广泛,不仅包括植物药,还包含众多矿物药和动物药。据统计,藏医目前使用的药物种类已超过种。在藏医的独特炮制工艺下,铁可以制成药泥,黄金被炮制成金炭,甚至水银也能被炮制得无毒可用。此外,珍宝、石土以及金属等物质在藏药中也有其独特的药用价值。青藏高原的独特自然环境,包括纯净无污染的空气、高寒的气候、漫长的日照以及昼夜温差大的特点,都使得这里生长的药材成分积累更为丰富,活性也更高。因此,藏药以其耐储存、一药治多病以及多种药物灵活配伍的特点,在医学领域独树一帜。

塔黄,这一生长在高原的珍稀药材,因其独特的生长环境和卓越的药用价值而备受瞩目。在青藏高原纯净无污染的空气中,它历经漫长的日照和昼夜温差大的考验,逐渐积累了丰富的成分和活性。作为藏药中的一员,塔黄凭借其耐储存、一药治多病以及灵活配伍的特点,在医学领域展现出了其不可替代的地位。

在年,藏医药凭借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医疗价值,被国务院正式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一殊荣充分彰显了其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不可或缺的地位。

在年月,藏医药浴法——“藏医·药浴法——中国藏族有关生命健康和疾病防治的知识与实践”这一独特医疗实践,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一重要时刻,标志着藏医药浴法成为第40项被列入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其卓越的医疗价值和文化意义得到了世界范围内的广泛认可。《四部医典》荣登《世界记忆亚太地区名录》在年5月30日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项目亚太地区委员会第八次全会上,《四部医典》以全票通过的优异成绩,成功入选《世界记忆亚太地区名录》。这一里程碑式的事件,标志着这部珍贵的医学典籍继《黄帝内经》和《本草纲目》之后,再次成为中华传统医学的璀璨瑰宝,闪耀于世界记忆之林。藏医外治疗法闪耀《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继承与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道路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又添新彩。藏医外治疗法以其独特的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成功跻身其中,成为中华医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这一成就,不仅彰显了藏医外治疗法的独特价值,更体现了我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坚定决心。藏医外治法,一种利用器械或外用药物来治疗身体疾病的独特方法,涵盖了放血、秀巴(药物擦身)、火灸与艾灸、拔罐、霍麦(药敷)、汤药熏、穿刺以及药水浴等多种精湛技艺。这一疗法不仅历史悠久,更因其显著的治疗效果而备受推崇。如今,它已成功入选《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不仅是对其独特价值的肯定,更是对其深厚文化底蕴的传承与弘扬。甘露藏药加持仪式,这一历史悠久的传统,可追溯至8世纪的宇妥宁玛?云丹贡布时期。尽管中间历经沧桑,但幸运的是,在年,医院院长强巴赤烈恢复了这一珍贵的仪式。这一举措得到了藏医界众多德高望重的大师的鼎力支持,如措如?次朗、次成坚才、班旦丹增、丹增扎西、旦增绕杰、江白加措、索朗欧珠、索朗扎巴以及旦增平措等承修大师,他们共同致力于甘露藏药加持仪式的传承与弘扬。在甘露藏药加持仪式的传承之路上,旦增平措大师(居中)始终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他不仅在药材库中严格把关,确保每一味药材都达到最高品质,更以深厚的藏医知识和虔诚的加持之心,为每一剂甘露藏药注入神圣的力量。他的付出与坚持,为这一古老仪式的传承与发扬贡献了宝贵的力量。藏药“坐台”水银洗练法,这一始于公元8世纪的古老技艺,近日成功入选《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作为藏药最尖端的技术,它不仅代表了藏药传统加工技术的最高水准,更在制成品“坐台”(佐太)的配制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是名贵藏成药配制的关键原料。七十味珍珠丸”、“珊瑚七十味丸”、“仁青常觉”、“仁青芒觉”等多种藏药配伍技艺,也一同入选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未来的岁月里,藏医将继续以慈善之心,为众生提供无以伦比的救助。——宇妥·云丹贡布

医院,这家拥有十余年历史医院,汇聚了众多资深藏医执业医师。在应对痉挛性斜颈(肌张力障碍)等神经系统疾病、心脑血管疾病、肠胃系统疾病以及风湿骨痛等慢性病方面,该院凭借国药准字藏药和国家医保用药,已成功帮助无数患者摆脱病痛。

寻藏医,问藏药,甘露众生,广结善缘。医院,我们致力于为每位患者提供个性化的藏药使用指导。不同症状与体质的患者,其药物用量与配伍均会有所不同。唯有精准的用药指导,方能更好地发挥藏药的独特疗效。

1
查看完整版本: 藏医学的瑰宝探索药材的六味八性与十七效